近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2023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在广州南沙举办。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键动力研究院院长万远鑫博士受邀出席“动力电池论坛”,并分享德方纳米在电池材料领域的科研突破和助力产业技术升级的最新实践。
本届由中国汽车百人会主办的2023年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主题为“多重挑战下汽车供应链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中,动力电池论坛围绕“动力电池产业链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动力电池论坛,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邀请来自政府有关部门和新能源电池上下游企业等领域的企业高管,重点围绕“动力电池行业低碳发展策略、出海企业全球化挑战、产业链关键创新技术发展、新一代电池商业化应用”等议题展开。
万远鑫:材料突破是驱动电池创新的源动力
德方纳米锂动力研究院院长万远鑫博士受邀出席本次论坛,并作主题为《新能源材料——补锂剂:锂电行业发展的强“芯”剂》的主题分享。
万远鑫博士表示,随着新能源电池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化,市场对电化学体系的创新也迎来更多样化的需求。在动力领域,续航里程的提升和快充技术的创新一直是动力电池发展的核心,此外,新能源电车在行驶条件下依然面临低温性能不足,以及前3年的续航保持能力低下等痛点;在储能领域,包括电车和重卡等换电体系中,光储同寿和度电成本的降低是驱动行业迭代和进步的主要方向,而从目前普遍应用的技术出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综合来看,电化学体系需要考虑能量和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多个维度,这些维度都离不开基于材料本身赋予电池的能力边界。聚焦本源,材料的技术迭代和提质降本才是电池创新演进中的发展源动力。
至锂™补锂剂:点石成金的强“芯”剂
补锂剂作为锂离子电池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化成阶段释放丰富的不可逆活性锂进入电池体系,补偿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的活性锂缺失;能够有效调控匹配电池体系中正负极材料的首效,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大幅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以上特点,让补锂剂成为能够同时实现低温性能提升、前期续航保持能力提升、电池密度提升和循环能力提升的有效解决方案。
由德方纳米控股子公司德方创域研发生产的“至锂™”补锂剂于2020年10月研发成功,具有补锂效率高、补锂难度低、性价比高、安全性强等优势。该补锂剂通过在锂离子电池初始制造环节增加体系内活性锂,弥补电池循环过程中的活性锂损失,实现显著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大幅改善电池循环寿命,可兼容现有电芯产线,适用于全系锂离子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数码3C电池等领域。
根据数据,至锂™补锂剂通过超过25%的低温DCR降低,来实现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中安全性的有效提升。同时,至锂™补锂剂能助力LFP电芯达到前1000th零衰减的效果,循环提升50%-100%,这意味着电车在前3年的续航保持能力低下的问题得以解决,也为4C以上快充提供了强大支撑。在储能层面,至锂™补锂剂也能有效提升能效0.3%-1%,同时实现LFP电芯ED提升≥4%,循环≥15000th,有效优化储能电芯的循环寿命和整体能效。
此外,至锂™”补锂剂理论克容量可达 800 mAh/g 以上,可以给电池体系提供极致的性能提升,具有“点石成金”的特点。以搭配德方纳米自营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应用为例,在电池体系内补锂剂添加1.5~2%可提升约5%的能量密度,添加3~4%即可提升近一倍的循环寿命,目前推荐的添加量为正极材料重量的 1%-5%。如果将锂电池比作电动汽车的心脏,补锂剂则是能为这颗心脏提供新鲜血液和澎湃动力的强“芯”剂。
207项独家专利 实现全球首家产业化
德方纳米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500余项,已获授权专利110余项。仅至锂™补锂剂这一个产品背后,就有207项专利作为技术支撑。
万博士还提到,在落地应用层面,德方不仅实现了产业化,还成功做到了商业化。目前年产 5000 吨补锂剂已建成投产,正在产能爬坡,已获得海内外多家客户的项目认证,在储能、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电动重卡、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应用领域均有独家项目定点,进度业内领先。
德方创域补锂剂技术的落地转化,打破了国内外补锂剂产业化技术从无到有的局面,并以较好的技术先进性弥补了全球正极补锂剂市场空白。至锂™补锂剂的成功产业化,可以说是近十年来锂电材料领域重大突破之一。
未来,德方纳米将继续围绕“一核、多元”的业务布局,以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为核心,进行适配锂电体系全生态的材料研发布局,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专业、系统的解决方案,致力于向世界奉献更安全与高效的绿色新能源材料,力争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